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章 离宫(1 / 2)

嘹亮的啼哭声随另一个生命的消逝响彻天花板。接生的宫女将小皇子身披的血污擦净后,用绢布和丝绸重重包裹,哭闹的小不点被递进了年轻皇父的臂弯。

康熙低头望着怀里活泼的小家伙,重活一世也没能留住赫舍里氏的挫败感被喜悦挤走了影儿。很难相信怀里这么轻这么小的一团脆弱的生命烛光,日后会长成气势不输其父、敢与其父较劲的皇太子,这张扁扁皱皱的小脸怎么都难以和上辈子胤礽俊秀的风华联系在一起。但康熙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婴儿,望着怀里小崽可怜巴巴惹人怜爱的模样,不禁笑了。

虽然没能为保成留下母亲,但起码他们父子二人还有可能。康熙对这辈子走向的发展将大不一样极有信心,他要将胤礽秘密送出宫去住。那里没人能带坏他的保成,他也不必担心胤礽自小接触权谋渴求皇位。这辈子他有上世的经验,不愁挤不出时间给他的太子。

这世康熙汲取了草率撤藩的教训,暂且未与吴三桂开战。康熙本打算就着皇后下葬的哀恸

和忙乱把胤礽送出去,真的把孩子抱到怀里的时候却不舍得了。重来的每一天都在思念胤礽,煎熬了整整二十年才盼到胤礽出世,现在送出宫,一时半会儿哪里有机会悄悄离宫去看。

康熙没给胤礽起公开的乳名,对外单单以胤礽宣布孩子的名字。暂停一切出猎及其余娱乐活动拿来陪胤礽后,繁复的公事和礼仪变得难以忍受,特别是要等待奶娘给胤礽喂奶。尽管小崽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康熙将他搂在怀里,顺着均匀的呼吸声批阅奏折,想到这是胤礽,依然会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安定。上辈子他曾无数次怀念胤礽还是小孩子依偎在他怀里的时候,那时面对的却往往是不省心的太子冷淡的脸和顶撞的言行。这个时候,听着柔软的天籁之音,仿佛置身云际,沿着温馨的朝霞滑翔。

还没睁开眼睛的孩子,张开嘴大多是为了哭饿。康熙不得不将孩子递给候在周围的奶娘,眼看着奶娘抱走他的珍宝,身影在屏风后朦朦胧胧,心里空荡荡的。胤礽能习惯在别人怀里待着吗?要是这奶娘抱孩子抱得太匆忙,不小心把胤礽弄疼了一点点怎么办?再有经验的奶娘也不能让他放心,康熙恨不得自己偶然变成女人。一时又对奶娘挑挑剔剔生起怒意,想发火却怕她慌乱间办得更糟,为了胤礽不能开分毫玩笑。他假装在查看奏事处送的题本和票签,却连一个字眼都没看进去,直到孩子重返怀里睡得酣甜才放下了心。

天天派一队虚张声势的人马护送胤礽离开乾清宫,实际上孩子被康熙亲自抱上了龙榻,奶娘也被特准在侧殿睡,夜里孩子要是饿了就将她叫来。康熙心疼宝贝儿子夜里不舒服,被吵醒了就将孩子抱进怀里亲亲哄哄,成就小宝贝安详的睡颜或者一次轻小的笑靥就笃定再苦再累都值得。要将小胤礽送进别人怀里吃奶,那才真是度日如年、焦躁难安。

怀里安静的小孩逐渐睁开双眼,也不再慢慢总是拘泥于睡眠。康熙亲眼目睹这一切,称得上欣喜若狂。这是一双真正纯粹无瑕、未被世事侵染的双眼,配合上踢蹬挥舞的小胳膊腿儿与面部微细的小变化,可爱得令人百看不厌。这么招惹怜爱的一小团,捧在手里怕摔了,捉在嘴里怕化了,康熙满心满眼都是小胤礽,根本无心关注其他。上辈子怎么就没发现胤礽这时候这么可爱呢?每逢胤礽醒来,康熙就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全然不知睡眠抑或公事是什么。光是那四肢灵动的方向变幻和对阿玛声音的灵敏反应,就够皇帝全神贯注地忘我凝视了。康熙身边的太监宫女对他的印象无不是年轻却老成持重,听见他逗孩子时温情似水的声调和无意中清朗的笑声,初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耳朵错察了。

这名小皇子出生前后,鲜少敞开笑容的年轻皇帝竟脱胎换骨,和煦温慈得让一众官员提心吊胆、手忙脚乱,发觉皇帝连责备都屈指可数后才确信是新皇子的降生促成了这种变化。登时,给小皇子的礼物和贺卡滚滚涌进小皇子的住所及乾清宫皇帝的手里。无论是否真心实意,只要不过分虚伪夸张,康熙龙颜大悦,送礼者确切能博到皇帝的好感。

幸福的日子总是一眨眼就从指尖划过,这群官员没过几个月就失望了。小皇子夭折,宫中再办丧事,皇帝郁郁,关上门来几日对外界不闻不问,出来后脾气情绪性地变得喜怒不定、难以捉摸。胤礽三个月时,康熙生怕自己贪恋和儿子相处的时光,再想到日后让他焦心挂念的天花,狠下心让亲信护着一队人马按原定计划悄悄出宫,宫里大办丧礼时胤礽及其奶娘已经藏身在宫外一处秘境里。

康熙相信这辈子必然能确保胤礽避开对于幼童来说可称恐怖的疾病,但尽管以此絮絮自我安慰,仍感到心被挖去了实核,空虚感和这辈子的胤礽降生前漫长等待时的焦灼卷土重来,情绪肉眼可见地低落烦闷下去。他犹记得当年重病出宫身边冷冷清清时幼小心灵的撕裂感,重活让他在清明状态下经历了地放松——考虑到要教胤礽骑马、传授军事知识,康熙仍挑了合适位置在接近繁茂绿丛处开辟一座露天马场,归到自己名下由皇室照管,作为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的备用场地,向一小部分贵族旗人子弟开放,条件苛刻,看似在拉拢满足条件的家族,实则为胤礽一人开设,装模作样便于混淆视听而已。

六岁,小胤礽开始接受三个康熙精挑细选而出的满汉师傅的轮番教导,学习汉文、满文、蒙古文,通读史书与儒家经典,练习简单的骑射项目,几个秘境原有的太监宫女在旁边侍候。

本该有差不多年纪的伴读陪同,但考虑到保密性未设置。康熙每日例行检查,如成果不理想,就打胤礽身边伺候的下人,或者惩罚胤礽的师傅。上辈子的天分延续下来,胤礽天资聪颖,学得也快,大部分时间都表现优秀,然而康熙很快发现,某些频繁出现的差错与有时现身的懈怠并不能靠对下人或者老师的加罚而有效解决:胤礽目睹他们挨罚,会有所改进,但效果并不理想。

尤其在他像上辈子一样,要求胤礽的师傅给胤礽讲书必须下跪后。

有关这一条,皇帝其实很不情愿,因为那些师傅向胤礽下跪,意味着他这个管家也得向胤礽下跪。这无疑是适应天天对着儿子问少爷好之后,康熙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

然而深思熟虑良久后,康熙觉得必须让胤礽从小树起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认知,对自己定位清晰才能治理好臣民,为此他易面下跪也并无大碍,他本就于胤礽有许多说不完的内疚。只不过他就算改头换面,也终究不可与那些奴才同类,别人跪双膝,他只跪单膝。

皇帝本以为头次向他的太子下跪时,自己心里总要愤战不平,百般别扭。然而从他称呼胤礽为少爷那一刻起,他过了三年见到胤礽要低头以示恭谨的日子,面对太子本就谦卑、惧怕被抛弃的心似乎早已轻易接纳并成为这种习惯的一部分。

康熙膝盖头次落地时,除了姿势与感官体会上不大适应外,心理上竟未出现多大的不良体会,不知道是只落单边的缘故,还是他早就用数十年适应了为胤礽一次又一次退让底线丢下颜面的日子。

先是背叛君王的尊严与地位,接着背叛他承担了引领责任的大清,最后背叛记忆,也背叛自己。

康熙先前同胤礽讲,胤礽是一个声名赫赫的王爷唯一遗下的儿子。当胤礽想让谁站起来时,康熙就搬出胤礽那“已故的父亲”,说是王爷临终前曾嘱咐,伺候的所有人包括师傅对胤礽必须要始终保持恭谨,来让胤礽无奈作罢。时间一长,无形的阶层观念在小家伙心里生长开,居高临下隔着深沟远远眺望,于师傅苦痛的体会逐渐淡了。

阶级这道无情的、不见尽头的深壑,将最平凡的感情共鸣封闭在两边各自的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